《风味人间》:一个全新的角度欣赏美食,正是本作所要呈现的
从内陆到海洋,从山峦到河流,4K摄像机镜头下,空中视角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 微视角和高速摄影下,几乎触及灵魂深处,给人直接的感官体验。 这不是BBC的《地球脉动》,而是一部美食探索记录——《风味的世界》。
原来美食作品也可以这样拍。
“好吃”两个字决定了视觉和味觉的享受,除此之外。 从新的角度欣赏食物这两个词背后的故事,正是这部作品所要呈现的。
《风味人间》这档节目最近刚刚在腾讯视频上线。 这么深夜播出这样的节目,让我感受到了节目组深深的“恶意”。
至于《风味人间》的具体体验,一言以蔽之,导演陈晓庆、解说李丽红、作曲家阿坤不仅有熟悉的配置、熟悉的“味道”,还有新的感受和体验。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升级。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拍摄方式,下面慢慢说
同意观众的观点
我记得大概前年,法国导演雅克·帕尔汉来中国宣传他的新片。 在他的采访中,有一个问题是“一部纪录片如何与观众达成一致?” 他回答了三点:
★首先是价值观。 即使是纪录片,也必须有自己的故事体系,才能传达价值观;
★第二是奇观,至少会给观众的感官带来高度的审美愉悦;
★第三是技术,就是把价值观和景观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这位拍摄过《海洋》和《候鸟》(豆瓣评分9.2和9.0)的纪录片导演,概括性很高,大概适用于大多数纪录片类型,当然也包括《风味人间》这样的美食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核心团队全新打造了这份“世界风味”。 我无意评论团队之前的作品,只针对这部作品。 虽然只看了一集,但我还是感觉能感受到它传承下来的“灵魂”,这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总导演陈晓庆是一位懂得用镜头呈现美食的艺术家,有自己的招牌风格。
他被称为“艺术家”,是因为他为作品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之前,准确的说,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前,我对美食纪录片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烹饪教学片的阶段。 最多只是跟着镜头拍食物而已。 但自从《舌尖》之后,毫不夸张地说,它基本上颠覆了我对美食纪录片的理解。 我第一次知道关于美食的纪录片还可以这样拍。
它是关于美食的,它是关于文化和人文的,食物是入口,人文情感是出口,一种食物,一个故事,这个风格不会改变,或者会有进一步的表达。
因为在拍摄了2年的《风味的世界》中,陈晓庆带领的团队有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视角、更大的自由度,或许还有更充裕的预算来展现“食在灵魂”。
食物中的灵魂
正如雅克·贝汉高度概括的三点一样,在这部作品中,沿着美食地图,从内陆到海洋,从山脉到河流,航拍的自然人文风貌以及食物微妙的表情都在4K摄像机的镜头下捕捉。 高速摄影。 在这样的全新技术下,食物的呈现是难能可贵的,这是触及“灵魂”的。
原因很简单↓
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无声而温和”的影响。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稀疏而随意。 事实上,我们很幸运,能够轻松享受到各种风格各异、内涵丰富、文化悠久的美食。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每一道菜、每一种食材都凝聚着怎样的智慧和经验?
因此,《风味的世界》不仅记录了各种食材的演变和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更让人惊叹地发现相隔万里的东西方美食竟有如此相似的“巧合”。 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基本体现在食物的呈现上,因为美食家可以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障碍。
从阿勒泰的大尾羊,到哈萨克牧民的马肉、徽州的火腿、西班牙火腿、四川的凉笋、新疆的巴查蘑菇、荷兰埃塞尔湖的大闸蟹、台湾的剑鱼,这些食材,它汇聚成美味佳肴,到达我们的餐桌,传遍千山万水; 其中所蕴含的工艺和技巧,在几乎无法估量的时间里,凝聚在无数人心中。
在大量的航拍镜头下,从东到西,从山到海,从城市到乡村,宏观的反映是人类关于食物共性的智慧结晶。 这是“宏观的钦佩”,也是价值观的体现。
我们对食物一贯的态度,更直接的感官探索,触及食物的微妙变化,哈萨克羊肉的烹饪过程,脆皮蟹的制作过程,高速摄影和4K镜头中食材的微妙变化,加上虚拟音效和味道仿佛扑面而来,让你垂涎欲滴。
例如,故事展示了皖南火腿的制作原理。 显微摄像机和高速镜头展示了火腿在地窖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微生物的蛋白质和脂肪慢慢分解,加上象声效应。 成熟火腿的味道表现力直接影响视觉。
还有以太湖大闸蟹为原料,由蟹膏和蟹黄制成的秃黄油,以及蟹油浸膏黄,仅添加盐和少量鱼露。 略硬的雌黄和湿润的雄糊加入姜丝和香醋。 耐心搅拌,让每一粒米都裹上黄色的糊状物。 这种纯粹的视觉体验直击内心。 一点也不夸张。
无论说多少话,都是苍白的。 只有亲眼所见才能相信。 显微镜下的变化如此奇妙,让观众直观地看到味道的凝结,令人垂涎欲滴。 这就是“微观诱惑”,也是奇迹的体现。 。
用这种技术手段展示美食作品,凸显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和奇观,正是雅克·帕尔汉所说的与观众达成一致的三个条件。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这是我在《风味人间》中第一次注意到的一个特点(我忘了陈小青之前的作品有没有),就是食材的拍摄角度。
第一集《山海之间》的最后一段展现了渔民追击剑鱼的过程,使用了一种以前只在电影中见过的“镖鱼”:一位勇敢的年轻渔夫,手持鱼叉,站在船头。鱼叉船,寒风刺骨,小船在惊涛骇浪中逆流而上。 它全力奔跑,剧烈地上下颠簸,追赶旗鱼,头在海面上上下变换。 每个人都在看着。 保持冷静并保持眼睛集中。
人类视角和旗鱼视角的交替是正面视角。 当我们表达猎物时,我们通常会向下和向上看,很少直视它们。 在这部作品中,人类与猎物近距离的“平视”视角,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呈现出一种平等共存的态度,表现出人类对自然恩赐的敬畏。
这个细节让我们感受到每一种食物都有故事,有灵魂。
美食故事
所谓美食纪录片,并不是简单地呈现美丽的风景和美食,否则就只是一部风景片,再美也不过是一幅二维画而已。 唯一动人的是故事。 因为必定有开始,也有结束; 一定有起起落落和细流。
食为根本,情为辅,技艺为升。 食材是美食的基础,情感是食物赋予人的延伸,技巧是让食物味道更美好的锦上添花。 具有出色代入感的叙事策略和技术手段下的审美氛围,是美食纪录片如此吸引人的精髓。
所以,我们非常佩服陈晓庆的团队。 在一部美食纪录片中,他们跑遍了很多国家,描述了各地美食的故事,然后用这样的技术手段来展现效果。 宏观层面的穿云镜头,微观层面的镜头。 食材微妙变化的过程,最终成就了那些诱人的菜肴。 隔着屏幕,就像食物进入口中,味道萦绕在舌尖上,情感萦绕在心里。 以合法的方式去体验,真是太美好了!
“翻译”成白话,这就是为什么别人的美食照片这么诱人,而你拍的照片却像XX。 震撼心灵、诱惑眼睛、诱惑味觉……假装享受。
PS,陈小青老师请继续拍摄。 这次,我依然不满足于《风味人间》中异国美食的展示,力争走遍世界。
PPS,已经是深夜了。 我边吃边看。 我看着屏幕上的食物,低头看看我正在吃的东西。 看起来像猪食。
当然,如果你想“只靠”屏幕吃饭,那么有两个原因。 这种情况我以前也试过,没什么好说的。 我最后只是觉得自己很可怜。